张江辉,中员,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师。他坚信“工久可为匠、学久可为师”,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提升技能水平,从一个不敢摸设备的“初生牛犊”成长为一个靠智慧去研究、去创新的“工匠”。他曾获得太仓市高技能重点人才、太仓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青年岗位能手、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最美职教人、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学生们眼中,他是平易近人、亦师亦友的“辉哥”;在朋友们眼中,他是踏实肯干、勤学好问的“技术控”;在同事们眼中,他是勤于动手、一专多能的“斜杆青年”……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张江辉给身边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和乐观热情的性格。
正是这样的态度和性格,让张江辉从一名职校生逐渐成长为科研院所的技能人才。他立下“工久可为匠”的座右铭,梦想成为一名大国工匠。为了这个目标,他勤奋学习、努力钻研,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靠创新锻炼“一技之长”,把“职校生”的学历劣势变成科研中的能力优势。
“我相信技能人才在未来一定大有可为,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出‘状元’。”2014年,张江辉来到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习。入校之初,他就立下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在校期间,张江辉一方面勤奋学习各类专业知识,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把自己的所学真正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大二下学期,张江辉想要参加学校的创新大赛,在和专业老师商量后,他决定尝试综合运用项目,将模型设计、零件加工、系统装调等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然而,他的专业并没有涉及三维建模方面的知识,参赛的难度一下子增加很多。
困难没有吓倒张江辉。没有学过的知识他就自己去图书馆查阅书籍资料,一边学习一边尝试建模。由于平时学习任务比较重,他就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自学。不分白天黑夜地“啃书”。
一个月后,张江辉成功画出模型。他的项目也获健雄学院创新比赛二等奖并获省级立项。比赛的成绩没有让张江辉沾沾自喜,他更加努力勤奋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很快成为校园里各类技能大赛的“种子”选手。
学习之余,张江辉还经常热心帮助同学提升技能水平。有一次,他看到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在实训过程中比较吃力。根据经验,张江辉发现是这位同学没有掌握动作要领,而且在测量尺寸时有误差。
于是,他利用三天晚自习的时间,手把手指导同学加工零件,最终这位同学如期完成了实训任务。“作为技能人才,专业技能与团队合作同样重要,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张江辉说。
学校里的优秀表现让张江辉有机会接触到高层次科研平台。大三上学期,张江辉来到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实习。初来这里,他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神秘”:“所里的很多精密器件,甚至都不敢用手去触摸,生怕碰坏了。”
刚到研究所,张江辉觉得,实习无非是当科研人员的助手,做些辅助工作。但是,几个月下来,他改变了想法。实习期间,研究所安排他参加数控加工中心(CNC)自动上下料项目研发团队,他担任前期装配、数据记录和调试、反馈等工作。
打开“新世界”的张江辉,把心中的一个个“金点子”变成“金果子”。他的很多创新想法得到研究所领导和团队的肯定。也因此,毕业时他被破格录用为正式职工。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心里非常忐忑。”张江辉说,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里“高手林立”,大部分都是知名高校的博士生、研究生,他是唯一的高职生。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在张江辉陷入迷茫的时刻,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代作晓的一番话为他打开了心结:“在我们所里,青年人成长的舞台是大的,我们不问你从哪里来,只看你有没有能力。”代作晓的话让张江辉明白,虽然自己“起点”和同事比有差距,但这也是他学习、成长的宝贵机会。
要尽快跟上同事的脚步,这是刚工作时张江辉每天心里都会响起的声音。他白天上班,晚上就自学三维建模、3D打印、python编程软件等专业知识,不懂的地方就和所里的同事探讨,向健雄学院的老师请教。他还参加自考进行学历提升,顺利拿到学的毕业证书。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步爬坡,他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全面。
2018年底,太仓市第一届技能大赛举办,张江辉积极报名参加。参与这次大赛的不乏相关行业的顶尖选手,这对于“职场新人”张江辉来说压力不小。但他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证明自己的机会,日夜学习专业知识,艰苦锤炼专业技能。
下班后,张江辉独自一人在实训室练习。那段时间,他每天休息时间不足5个小时。最终,他在电工项目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获得了“太仓市技能状元”的称号。
在工作中,张江辉有个习惯,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一个记录本、一支笔,每次维修机器时,他都会仔细记录维修步骤,哪里出错了、如何维修的,他都详细写下来,方便后期核对,快速查找问题。如今,他已经记满了3本这样的小本子,手机里存了几千张相关的图片。
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张江辉一步步从职场“小菜鸟”成长为“技术达人”,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张江辉要么脑子在动,要么手脚在动,要么脑子手脚一起动,行动力强悍。”张江辉的同事徐大程说。
在研究所的工作中,张江辉把自己的“一技之长”施展得淋漓尽致,和同事们一道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一批亮眼的科技成果。
2019年,所里派张江辉赴安徽省合肥市,独立完成当地一家上市公司的研发项目:恒温老化房的恒温控制系统。按照合同规定,他只需三天就可以完成任务,而当他准备交付时,客户提出了合同外的新要求,要在上位机定制体现该公司文化理念的界面。
面对困难,张江辉没有退缩。经公司同意后,他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到当地的图书馆查阅资料,电话请教单位同事,连续几天几夜加班加点。失败、重来,失败、重来……经过上百次的反复尝试,改了七八次方案,终于顺利通过。
2019年,研究所承接了一个智慧水利项目,项目内容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长江沿线堤闸及道口路卡的远程监控及管理,张江辉的任务是现场调试。
为了赶工期,张江辉每天必须调试10台现场设备,可是那个时候正值高温,每天的最高气温都超39摄氏度。为了避开高温天气,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里,张江辉早上3点多起床,4点开工做到10点,下午5点开工做到近晚上10点,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2018年,参与研究所“红外器件自动制备站”项目时,他提议该项目以封闭式内加热模式对内部电子元器件进行防水密封处理,在实际测试中成品率远超预期;2020年,他参与苏州睿昕汽车重卡离合器智能化生产线,落地盐城后,每年创造产值近2400万元;2022年,他参与并完成研究所承接的高精度红外传感器测试项目……
在科研基层岗位中,张江辉先后参与21项重要项目,申请“一种涂油机”“一种灯体柔性贴标机”等8项国家专利。其中“一种灯体柔性贴标机”专利,每年每台设备为企业创造近270万元的产值。
面对未来,张江辉没有满足,他说:“我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只是人生路上的一颗‘小星星’,我要有很多‘星星’来照亮人生,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让自己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电话:18320800808
传真:18320800808
邮箱:hobbm@www.zzjhkg.com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浪街道